我的文章 阅读

文 |「川端康成 -《美丽与哀愁》」

2020年8月10日


看完这本书以后,我想了许久都不知道写什么,仿佛什么都写不出来了,以至于我怀疑自己的感受性是否被什么消磨掉了。然而,我又抵不住会一次又一次地回想起书中的画面。

从创作年份来看,《古都》与《美丽与哀愁》是作者在同一个时期创作的,他特地去京都住了好一段时间,先写了《古都》,后写《美丽与哀愁》。与《古都》活用了京都腔不同,《美丽与哀愁》除了偶尔出现表达谢谢的“おおきに”以外,几乎都是用标准语写的,因为书中的人物都原本就住在东京(音子和母亲后来移居到京都,而庆子也是从东京去京都的)。

于故事而言,我是无限偏爱《古都》的,皆因千重子与苗子之间的纯粹情谊,宛如无暇静美的纷纷白雪一般,不会着陆,不会逗留,永永远远地悬浮在空中,一重叠一重。它能让人想象世间关于亲情,关于姐妹之爱,必定是这样的。当两人躺在一个被窝里说着心里话时,连天空都会擦亮双眼,露出无数亮闪闪的星星给她们作伴。那是难以忘怀的纯真情怀。

在《美丽与哀愁》里,庆子的存在让我无所适从。她让我想起电影《青蛇》里的青蛇,她是妖艳的,她是嫉妒的,她是破坏的,她时时刻刻都在想着如何扰动身边的人。她的欲望是溢于言表的,以至于身为她的师父兼同居屋檐下的音子在听到她说要复仇,都暗生怀疑。音子也清楚,初次见面的庆子便是带着“妖气”而来的,且与自己颇为亲密,然而这些都不会让音子想到她会破坏什么。直到大木的出现,庆子无法忍受心爱的音子竟然还默默爱着那个破坏了她的人生的大木,以至于产生了复仇的想法。当对大木的复仇不了了之的时候,她又转而向大木的儿子太一郎进行复仇。完全罔顾音子对她的制止。我想,若这种故事变成现代剧,可能会变得惨不忍睹,偏偏它又染上了古朴和幽深的气息,让人想恨也恨不得,只能默默地听着,默默地叹着。大概是这种错落的安排,让我无论如何也难以从心底说出喜欢的话。

正因为庆子这般堂而皇之终又得逞的引诱,让音子心中对大木的爱也略微变色了。在这之前,音子以为甭管年月消逝,她对大木的爱只会越来越浓厚,越来越沉淀出它的味道,然而当她得知大木曾与庆子共度一晚后,音子的心也变得不定了。她仿佛觉得庆子不是为了她复仇,而是向着音子本人复仇。庆子要复仇的可能真的是音子,因为她无法忍受音子仍然深爱着大木,更何况庆子也不一定喜欢男人……

如此种种,再写下去,我感觉自己也会落入庆子的“圈套”了,然而,这本书,标题是“美丽”与“哀愁”,它诉说的是比庆子的存在还要夺目的东西。

让人不得不感叹的是,无论是《古都》还是《美丽与哀愁》都仿佛可以看作一部脱离于故事的京都风物志。作者惟妙惟肖地采撷了京都特有的景点,连同四季轮换,连同当地的节日,无所不包地糅合在一起,读着书,就仿佛身体早已置身在京都一处,静静观看。犹如听着从远方传来的一支又一支悠然美妙的咏叹调。

在《古都》里写的是平安神宫的花见(赏樱),加茂的葵祭,鞍马的竹筏会,纸园会,时代祭,北山杉等;而在《美丽与哀愁》则写到冬日的岚山,知恩院的除夜之钟,鞍马五月的满月祭,西芳寺的夏日之庭,四条河原的纳凉,小仓山和二尊院等。每读一处,便觉得内心对京都的思念又浓厚了一些。

它的哀愁,是在字里行间的。身为大木的妻子文子,她知道丈夫与音子有过一段关系,还继续跟他生活在一起,以至于往后她对这件事的怨恨都只能活用在她与大木之间的日常调侃里。她肯定无比在意这段过往,也无比在意音子,然而,她始终没有离开大木。还把大木书写这段经历的小说一个字一个字地从手写稿用打字机打成文字稿。她的哀愁是隐而不见,微而不露的。像一朵名不经传的花,凋谢了也不曾拥有牡丹的骄傲。

音子的哀愁则丝丝缕缕地化身在她的心思里,作者用语言描绘音子的心思,一句一句,一段一段,毫不吝啬。仿佛整本书都弥漫着音子吐气的芬芳,每一页都晕染着音子的气息。她哀愁没有运气见到人间的孩子,她哀愁自己对大木的无声的爱悄悄褪色了,她哀愁母亲为了她舍弃一切的决然,她哀愁身边多出来的庆子慢慢成了让她烦恼的人,她哀愁年岁的消逝在身上留下的印记……

与哀愁并列的是美。它美在语言。它如同一首优美的散文诗。让人读着,恨不得把字句嚼碎,如此才能化为己有。它美在我听到了除夜的钟声;它美在我流落到冬日的岚山里漫步;它美在我惬意般躺在鸭川旁纳凉;它美在我看到了琵琶湖畔的彩虹……它美在它的名字是美丽。

无论何时,仍能读到让自己倾心的书,就如同仰望夜空的一颗星星,璀璨的光悠悠盈满心怀。

夜,是人间的夜。美,是天堂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