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文章 阅读

文 |「然而,阳光依然炽热 -《达洛维夫人》」

2020年3月30日

我以前读书是为了厘清一些困惑,比如对父亲的,对母亲的,对自己成长过程中碰到的各种“疑难杂症”,而这些,在我读村上春树和许多日本女性作家的作品中,获得了颇多令人清醒的启发。之后,我读书,变得更想了解一个作家为何以及如何写了某一部作品。书背后的故事无疑是使人好奇的。虽说以一己之力去看待作品的背景以及作家的心境会有所偏颇且不一定会有一个充满说服力的答案,但我想,这个过程是值得的。

有时候,我会想,读书让人快乐吗?要让我说的话,我会说,百分之八十的时间都是“不快乐”的,剩余的百分之二十是能让人感受到确确实实的快乐,且可以说出「嗯,读完这本书后我觉得很开心」这种话。为什么“不快乐”呢,因为很多时候,读书会让人直面内心的恐惧,内心的空洞乏味,内心的恶魔,既然要面对如此多令人难堪的东西,又怎么会快乐呢。

上个星期,我重新读了一遍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房间》和刚刚读完她的《达洛维夫人》,然后就忍不住想,像她这样的敏锐又具有爆发力的人,得了精神病也是理所当然的吧(容我这么想)。放在当今时代,要说一个作家为了思考女性权利,为了唤醒女性意识,为了与无时无刻不存在的孤独和虚无感作战,为了以小说的形式来揭露社会的阴暗面,而兢兢业业乃至于患病,都是有可能的,更何况,那是在将近一百年前的时代。她的责任感和觉醒觉悟都是毋庸置疑的。

在读《达洛维夫人》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像一个看戏的人,看着她的神经线在绷紧绷紧,而她笔下的达洛维夫人像走钢丝一样走在她的神经线上,时不时就会倒下,但又时不时被扯回原位。惊险到让人语塞。

她在书中用以描写达洛维夫人的心境的话语,若是用来描述现在的某些女性,大概也没有违和感。这又让我疑惑为什么呢。按说,那时候的达洛维夫人作为上流社会的女性,本可以一边享受荣华富贵,一边用操持晚会来彰显自己的女主人姿态,然而,她是不满足的,她身上给人一种迷糊的,似乎生命随时结束也毫无关系的无力感,她是孤独又不被理解的。是的,被人理解,被她身边的任何一个人理解都是不可能的。

其实她是一个伤感的人。达洛维夫人五十多岁了,但她很多时候就是在感叹青春的 逝去,感叹年老,感叹自己似乎一事无成……所以,这样的人生,在她眼里是不完整,她没有做成什么事情。

“她感觉很年轻,同时又感觉说不出的苍老。她如一把解剖一切的刀,但同时她又是个局外人,一个旁观者。她看着一辆辆出租车,有了一种永恒的疏离感,她仿佛越走越远,孤身一人,一直走到遥远的海边。她老是有那样的感觉,哪怕只活一天都是非常非常危险的事。”

“她总是羡慕那种气质,因为她自己身上没有——那种放纵的气质,就好像什么都能说,什么都能做。”

“然而这些表面文章,这些成就毕竟是空虚之物,它们和她之间有一臂之隔,她的内心并没有成就感,也许是因为她渐渐老了,这些东西不再像以前那么吸引她了。”

达洛维夫人的故事没有完结,因为她是一个很多人,很多女性的缩影,在过去,现在,将来,都可能以某种形式如影随形般存在。她是一个影子,但又是一个可以被分割被变换成各种影子的影子。

那个时代的达洛维夫人没有工作,她只是一个男人的妻子,一个女孩的母亲,她在各式各样的人物中流转,她继承了可观的遗产,但她的存在大部分是为了别人,为了一个角色,她无法实实在在地通过自己的能力去获得什么。所以,在戴着有色眼镜的人看来,她的“伤感”或是“无病呻吟”。但果真如此吗?人往往会忽视或看低一些真诚真切的东西,在我看来,情感的流露,它才是最真实的东西。那个年代的人,无法对女性的“伤感”找寻位置,是因为他们不大有精力和足够的知识去判断和支撑这种“伤感”背后的源头,更何况,那时候的女性根本无法把这种“伤感”如实地表达出来。

现在,人们大概有各种各样的渠道去表达自己的 “伤感”。如此比较,当今的人可以为“能够表达(无论是说出口还是写成文字)”而高兴。至于,“达洛维夫人的伤感”是否还存在这个社会上,这或许又是另一个层面的事情了。我不太愿意把唤醒女性意识单纯看成女性需要独立,女性需要工作这个层面,我觉得,女性作为一个个体,无论在身体还是情感,无论在面对社会还是逃离社会,她需要面对的是一层又一层的考验。不是单纯地工作保持经济独立就能解决一切的问题。人在工作和获取金钱以外,还有情感和情感表达,还需要面对生命乃至人生意义这些东西。我认为的女性意识是倾向于站在女性的角度独立思考和启动能动性这些地方。

虽说达洛维夫人没有工作,但她有继承遗产,所以她“伤感”的着重点往往不是在她缺钱或不够钱,而是对生命本质,对婚姻爱情,对出现在自己生命中的每一个人所带给她的影响的思考。从这个层面看,伍尔夫确实把自己认为的女性意识倾注在达洛维夫人的身上了。这些在我看来,才是最能丰富情感的东西,也是能让人感受到生命质感的东西。所以,读《达洛维夫人》,给予我更多震撼的是这些地方。

读书不一定能让人感到快乐,然而,在丰富和升华情感这方面,是功不可没的。

读书是一个主动选择又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所以它不会有终点。大概,怎么也不会有“我读够了”这种想法吧。

*

最后,引用《达洛维夫人》里的一句话作为结尾——

“然而,阳光依然炽热。然而,人们依然会忘却伤心的往事。然而,生活依然会日复一日地继续下去。”